找到相关内容26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王阳明排斥禅宗契入天台

    王阳明的哲学命题在禅宗经典里都可以找到原型: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原型是大照和尚《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中的“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原型是《坛经·定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天台宗止观并重     知、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它类似于今天的认识和实践,却不完全是。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的知行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   首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3760562.html
  • 論王陽明

    與黎洲輩爭以空言者異。此予所以認陽明為華梵兩文明構成之一良果也。  第三章 陽明道學之宗綱  第一節 良知、致知良、知行合一  前言隱貫陽明一生者,惟是良知二字。故欲知陽明之道宗,必首向其所云之「良知」討個分...身語意之動皆不能欺此良知以行,自能為善去惡(2)(原註一)。即知即行,知行合一(3)(原註二)。為善去惡,即是致知格物,即是致良知,故致良知則意自誠,心自正,身自修,家自齊,國自治,天下自平也。然此良知...

    太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3341757.html
  • 求那跋陀罗对中国禅宗的贡献

    云:“止谓三摩地一。  他主张知行合一,早于王阳明。他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待著意做,才著意做便有个私心。”私心由于有我执。他说:“大底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大...所说,未尝有一说”(二九一页)。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他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阳明之学大要有三:一日心即理:二曰致良知:三曰知行合一。  一、心即理。他说:“圣之学心学...

    田光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3667460.html
  • 良知之道——阳明禅与儒学修道养静工夫

    致良知之道。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以“良知”为最高之根本,其学问又讲“致良知”,这一“致”字,既是学问,亦是工夫。其“知行合一”的教法更是指出学问工夫须打成一片,圆融不二的津梁。  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为...整个阳明的学问,若以其静坐法近于禅门止观尚可说过去,而其“知行合一”“事上磨”等学说则离禅甚远了。因此阳明学之被称为阳明禅实在是只见其似禅之一面,而不见其非禅之另一面。其实,阳明先生的养静工夫便是儒家...

    王良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3040828.html
  • 佛教的社会责任

    于彼此间的不能够了解,因为不谅解,而造就环境的对立与冲突。学佛,就是要把人先做好;培养平等、慈悲、和谐、清净的心,这就是缘起人生的道理。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释,恰为佛法真、善、美理事无碍,“心即理(真)、致良知(善)、知行合一(美)”以实践社会责任之净行,作为提升社区文明的最佳注脚 ── 教育(真)、慈善(善)与文化(美)事业。   慈善(善):  近代由太虚大师、印顺导师所...

    印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22338876.html
  • 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

    王守仁本体工夫合一的思想主要包括良知不离见闻与知行合一两个方面。在良知与见闻之关系上,王守仁认为,“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注:《王阳明全集》卷二,《...透过现象体悟良知本体;(注:见《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就知行关系而言;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逻辑地包含着知为本体、行为工夫,知行不分的思想,强烈反对析心与理为二而知而不行的做法,他讲,“...

    张学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2540822.html
  • 象牙塔内的出家人

    心净则国土净”,一些大学里的出家人注意净化居住环境,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有缘的同学。很多人把出家人称作“云水僧”,为寻求真理,弘法利生,这些年轻人在读万卷书之余也注重“行千里路”。  行 知行合一云水千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她想继续“充电”。  在大学里,他们知行合一,尽情地学习,以使他们日后能更好地云游四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人们爱用“苦行僧”三个字来称呼出家人。在大学生眼里,作为同学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4245102.html
  • 戒律之由来及其根本精神之研究

    出来的两大流派而已。佛法本身并没有大乘、小乘之别;大小乘之别是后代人给分出来的。佛陀在世时的佛教,是由于佛陀的伟大人格所表现的「中道教」这种中道教,是如实知见、知行合一的,因为伟大的佛陀人格是能统一...而有行无智的实践,则为盲目的行为。所以佛教的根本立场是知行合一的智慧论。佛教的修道论是根据这个智慧论的立场所流露的「如实证修论」。这个实证的修道,是佛徒的人生问题。佛教的戒律正是这个实证修道的具体表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2662903.html
  • 求知与力行

    身败名裂,反沾污了圣道,叫人对于圣教发生疑谤,所以这种病态,我们应当极力革除。革除的方法便是每逄求知的时候,总要思想我求知是预备力行的,决不是但求知便了的事,这种知行合一双方平衡的心念,一定要时时鼓舞...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5138995.html
  • 对美国净宗学会讲话

    到一个修道的场所;而活动中心的大厅,是公共集会的场所。我建议学校当局,能设立一个「多元文化研习所」,研是研究,习是实习,实习就是要去做。佛家讲「解行相应」,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就是不但要知,还要做到...

    净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4242175.html